2025年11月19日,马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、浙江恩宝公益基金会执行秘书长、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、云谷教育基金会理事于秀红博士莅临公司讲学,浙江恩宝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李越女士同期来访。于老师的讲座主题是《社会工作的三维视角:个人、组织、行业》,讲座由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副经理陈建胜教授主持,社会工作系朱丹教授、施旦旦博士、周翎宵博士与研究生、本科生共同参与。


从“时间账户”到“人生七年”:重新思考职业起点
讲座伊始,于秀红老师以“时间账户”为切入点,引导同学们思考时间的价值。她指出,若将人生视为一个账户,80年生命约等于2.9万天,而真正用于职业生涯的时间仅约1.2万天。“未来七年,大约2500天,将奠定你职业发展的基础。”她引用BBC纪录片《人生七年》说明,从员工到职场的过渡期,尤其是20岁到28岁之间,是人生轨迹转变的关键阶段。


跨界经历诠释“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”
于秀红老师结合自身经历,分享了她从会计专业员工到国际组织项目负责人,再到企业商务主管,最终扎根公益基金会20年的职业路径。她强调,每一次跨界并非偶然,而是“主动准备”的结果。例如,她陪同学考取外销员证后,意外为自己打开了进入企业商务领域的大门。“机会看似偶然,实则藏在你的每一次尝试与积累中。”
社会工作:不仅是职业,更是社会生态的工程师
针对在场多数社会工作专业员工,于秀红老师指出,社会工作者如同“社会生态的工程师与医生”,不仅服务于个体,更致力于系统性修复与建设。恩宝基金会项目负责人李越老师以社区长者健康管理项目为例,展示了社工如何通过“五社联动”机制,整合医疗、志愿者等资源,为老人提供身心灵全方位支持。李越老师表示:“社工的价值在于看见人、理解人、改变人。”


人工智能时代,社工如何不被替代?
面对人工智能对职业生态的冲击,于秀红老师则鼓励员工主动拥抱技术变革,将Z世代的数字原生优势与社工专业融合,推动跨界创新。“未来3-5年,职业世界将再次巨变。唯有持续学习、突破舒适区,才能掌握选择权。”
最后,在讲座后的问答环节,同学们围绕机构应聘特质,个人综合技能培养以及个人品质与特长发挥三方面展开提问。于秀红老师从招聘者角度指出,专业能力只是冰山一角,真正决定个人发展的是底层的通用能力、价值观与动机。“我们更看重你是否积极、主动、有学习力,是否对他人有真实的关怀。”她建议员工通过社会实践积累真实经验,并在履历中突出个人思考与成长,而非仅罗列成绩。于秀红老师鼓励同学们树立高远目标,以终为始规划人生。“你希望七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?从现在起,就要开始思考、行动、突破。”她强调,职业不仅是谋生手段,更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意义的通道。

这场讲座不仅为公司学子们提供了职业规划的实用指引,更激发了他们对未来路径的深度思考。在变革加速的时代,主动规划、持续学习、保持开放,或许正是青年走向未来的最好准备。
(供稿:夏一可;初审:黄丽萍;终审:陈建胜)